情系中药,不悔归处

期次:总第444期    作者:刘振 16药物制剂   查看:90
翻开《石头记》,见宝钗耐心解说“冷香丸”:“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 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 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天晒干,和在末药(引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降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 将这四样水调匀, 丸了龙眼大的丸子, 盛在旧磁坛里, 埋在花根底下。 吃时以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冷香丸制作之精致,实实令人叹为观止!
       中药文化源远流长, 在无数精文美词中娓娓道来。且看《红楼梦》中描写过的三百多处中医药知识、一百二十五味中草药、五万余字足,以彰显作者对中医理论的精通。自古精于医者,多精于文,而精于文者,亦精于医。医儒相通,不仅是我国中医药文化之特色、之魅力所在,同时也正基于此,才使得古老而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能毅然屹立于世界文明瑰宝之列,且始终流彩众芳,与时俱进。
       抛开古典著作中的中医药文化,单单这中医药的名称,就足以令人浮想联翩。
       当归,很温暖的两个字,是出门在外羁旅天涯的游子,想念家中的亲人吗?
       独活,在百度查阅,性味辛、苦,微温。主治风寒湿痹,筋骨挛疼,头旋掉眩,头颈难伸。外观,一茎直上,是一种细茎无香的小草。单这名字,就叫人着实的喜欢,孤单、自足,不张狂,不沉沦,平淡中透着不屈。
       忍冬,也叫金银花,花开时,先是白色,其后变黄,白时如银,黄时似金,金银相映,绚烂多姿,所以被称为金银花。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如此美妙的药名,总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薄荷,感冒的时候,常常抓一小撮泡水喝,喝到喉咙凉凉的。听说薄荷的花语是永远的爱,喜欢这种纯粹而又干净的植物,更喜欢淡淡的薄荷香。还有杜若,夹竹桃,夏桑菊,冬虫夏草,艾叶,党参,何首乌,陈皮……
       说起药材,就不得不提熬药。越王勾践用二十年文火熬了一味复国之药,而谏官魏征用忠诚执意熬了一味救国之药。其实,无论什么药,医得疾患,便都当得起最好的那味药了。熬药,却又不免让我想起曾经却已远去的被草纸包裹的祝愿。而今的草药,大多是些草药颗粒或熬好的汤水,被封装在透明的袋子里,曾经那种用古旧草纸或麻纸包裹着的精致光阴,早已寻不见了。思绪不禁飘向小时候见过的抓药先生,古朴的药房,貌似比老中医还要老上几辈,光阴在老中医的指尖流走,年复一年,就如同平常人家常用的药材——用得最多的寻常草药,大多放在临手的抽屉里,稍高抽屉盛放的多是些不常用或贵重的药草,一如舞台上的老戏骨,是唱大戏的角儿。不知那些寻常草药是不是青衣,只是想起了那首《青衣谣》那句“天明鉴,此情虽万死也难销”的悲壮,与之颇为相得益彰,抓药先生亦或是如此吧。
       又想起《红楼梦》中,宝玉为晴雯煎药,用的是银吊子,总觉得用它衬这山水之物,终究是少了几分清雅和浑然之感。说起来,亦是不喜欢那个“煎”字的。草药生于空山幽谷,食霜饮露,恬淡安静,再经日晒风吹,就成了苍颜瘦骨。这样的身世,一个“煎”字就略显轻薄了些。一勺酽酽的药汤,充满着生命的眷顾。浓浓的药香,绵长而深厚,阴阳五行,包罗万象,可除人间疾苦。
       一株草, 长于高山之巅, 吸吐天地精华。一个人,食于杂粮五谷,行止生老病死。华夏民族,生生不息,聚无数炎黄之魂,凝万千草本之精。那黄莲、人参的甘苦之味,于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为华夏民族奠定生命奋斗甘之如饴的情感。本草之魂,亦是民族文化苦旅,情系中药,不悔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