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诞六十载,争创新辉煌

    华诞六十载,争创新辉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甲子六十年,秋天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安中医的学子们迎来了母校六十周年华诞。她自风尘仆仆中走来,带着历史的痕迹走向光明的未来。   古道初辟之时,领导、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付出了多少汗水,才有了今天安中医的茁壮成长。这片热土集聚了几代人的热血,这片热土也送走了一批又迎来了新的一批,不知不觉间已然六十载。   带着对大学的期望,我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大学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轻松,反而每天都在忙碌之中,充满了挑战与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既感受着大学多彩生活,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六十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积累下沉沉履步。多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主题。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进一步坚定中医信念,将中医这门古老文化推向世界,在最艰难时刻亦坚守传播中医文化的信念。   她坐落于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合肥。成长在这片沃土上的安中医,底蕴深厚,乡情浓郁,熔铸“至精至诚”的育人理念和“惟是惟新”的发展理念。学校默默无闻为祖国教育做出巨大贡献,在中医学发展最困难时期,安中医毅然坚持中医发展的信念,即便艰难,老师同学们也不曾后悔自己是安中人。一代又一代人为母校的发展作出贡献。回首往昔,我们每一位学子都曾因我们的学校而骄傲,展望未来,学校将因我们而自豪。曾经安中医师生们如椽大笔写不完的激情岁月,已成为学校的珍贵的记忆。他们自强不息与无悔的执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他们的过去铸造了学校今天的荣耀。而未来的长歌豪迈将由我们去挥洒。大步向前,挥洒着记忆,历届的安中医学子们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史诗。我们对母校的热爱就犹如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任何人都不允许去诋毁。为更加完善教学教育、迎合发展趋势,学校在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精华的同时,更加弘扬积极开放的胸襟和创新的精神。   六十年砥砺耕耘的风雨历程,六十载携手向前,全体安中医师生们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的精神为安中医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我们秉持大医精诚的理念将学校交给我们的知识传播到各行各业。这里的同窗之情,这里的师生情怀,这里的校园生活,这里的一切一切都令人感动。在安中医的校园里,时刻都能感受到安中医浓厚的学习氛围,心中的自豪不免油然而生。   六十年间,沧海桑田,母校的变化之大让我们感受到其勃勃的生命力。您的脚步,已经聚集了六十年的风尘, 犹不见停歇。不管今后我们将去往何方,这里都是我们留下青春最好的年华的地方,这里都是我们为青春拼搏努力的地方。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我们希望并且相信安中医的明天更加美好。

  • 传承六十载,建功新时代

    传承六十载,建功新时代   我如果爱您,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您的高枝炫耀自己,而是在您的生日来临之际,为您祝福。     ——题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再回首,学校已逾六十,栉风沐雨,桃李遍地。若为树,六十亦亭亭如盖矣,吾辈皆是乘凉者,沐清风,食野萍;若为人,六十亦是高寿,吾辈皆为受教者,引前路,指迷津;若为校,六十不过校史中一隅,光阴中一瞬,却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六十年不长,我们的学生青春向上、朝气蓬勃,我们的学校年轻无限;六十年亦不短,有限的时间里,安徽中医药大学用热情与努力在祖国的中医药事业方面谱下一篇篇壮丽华美的篇章。都说一岁一礼,一寸一寸的欢喜。如今,母校即将迎来六十华诞,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日子啊!我想,那天一定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那天的风一定很温柔,连小草儿都想钻出地面一探究竟;那天一定也很难忘吧!难忘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每每想起仍感觉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岁月如歌,今昔之感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母校已走过60个春秋。一路走来,有荆棘密布、坎坷曲折的狭路,亦有鲜花弥漫、笔直宽阔的康庄大道。艰难也好,坦途也罢,时间给我们的答案是——历经风风雨雨的安徽中医药大学更加神圣庄严。   1959年,那是我们的起点。虽然学校只是安徽中医学院,但依然明朗、温暖。   1961年,我们可高兴啦!因为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我校题写校名。这是对我们的鼓励与认可。   1970年,我们并入了安徽医学院,但我们仍然继续努力向前。   2011年,终于,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我们很高兴,继续以50周年正式启用的新校训“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理念来培养学生,思考中医发展规律,谋划学校发展大事。   2013年,我们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教育部同意我们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   安徽中医药大学是有故事的,这些故事放在生机勃勃的药园里,藏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操场上,映在食堂阿姨和门卫叔叔的脸上,说也说不尽,讲也讲不完,需要每一个安中人去用心感受。而身为安中医的一份子,我想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度过的时光——春华、秋实、夏蝉、冬雪! 毋忘在莒,薪火相传   时间的车轮缓缓向前,时代的接力棒代代相传。母校六十年的光辉历程,离不开兢兢业业服务为先的后勤人员,离不开三尺讲台书写春秋的教师,亦离不开分秒必争孜孜不倦的安中学子。一届又一届的安中学子汇聚在少荃湖畔,求学明理,甘于奉献。如果时钟以年为单位的话,六十年正好转了一圈,历史的时针正好指向了我们。我们义无反顾的接过传承了六十载的接力棒,立志在新时代再接再厉,使母校向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人们都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际上大多数人都被现实中的一些诱惑所牵绊了,做到不忘初心的可谓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安徽中医药大学能够做到不忘初心,而且还把这份初心传承了六十年。金秋九月,我们相聚在少荃湖畔,踏进向往的大学校园,铺好要睡四年或五年的床铺,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成为更好的自己。于是,明亮的教室成了我们的殿堂,我们在那里挥洒汗水、书写理想。汗水斑驳了字迹,却没有改变我们坚定的决心。我们始终谨记校训“至精至诚,惟是惟新”,努力学习中医药知识,心怀悬壶济世的理想,又有“但愿世间人无病,宁肯架上药生尘”的高尚情怀。身为安中人,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学习中医药知识,为人民服务。为此,我们可以“吃”透艰难晦涩的《黄帝内经》,可以跋山涉水采集植物缝制标本,可以通宵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   六十年,两万多个日出日落,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皱纹可以爬满人们的脸,沧海桑田,我们安中学子的初心永不改变。 继往开来,未来可期   花开花落,叶绿叶黄。回首往事,仿佛是过眼云烟,又好像近在眼前。运动会上矫健的身影,全国健身气功五禽戏大赛领奖台上开心的笑容,科考时暴雨冲刷后更加清晰坚定的脚印……这些无疑成为了六十年中最美丽的画面,定格在校史中,成为永恒。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再接再厉,发扬安中人的精神,真正做到“今天,我以安中为荣;明天,安中以我为荣!”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桃李满门;六十年春华秋实,六十年岁月匆匆;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誉望所归。安中医的六十年是红色的,代表着安中学子如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力量;安中医的六十年是绿色的,是药园里珍贵药材的那种绿,是象征着生命的那种绿;安中医的六十年是蓝色的,是少荃湖的湖水蓝,是我们校徽上的校徽蓝,更是我们头顶的同一片蓝天。那安中医的未来是什么颜色的呢?我想,安中医的未来一定是彩色的,学生们的成绩很出彩,老师的工作很出彩,学校取得的成就更加出彩!   回首过去,我们继往开来;展望未来,我们前途似锦!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岁月可期。安中医走过了令人难忘的六十年,一定也会在新时代继续书写辉煌,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母校即将迎来六十周年校庆,我想提前对母校说:祝您生日快乐!愿您年年皆胜意,岁岁都欢愉。

  • 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有一群人,他们脚踏实地,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们踮起脚尖,触摸星空,任思维跳跃;他们懂医家仁心、大医精诚,医德医术并具。此种种不胜枚举,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虽各自身份不同,但其心可鉴,使命并无二异。   有一种色彩,红的艳,红的璀璨,那是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飘扬着的是我最深的眷恋。我愿是堂前的风,穿越千里,跋山涉水,只为它而来,我会温柔抚摸它鲜艳的旗面,随着它的节奏而舞——跳跃着、洒脱着、并且自由着。我常常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北京。倒不是为了什么游山玩水、闲情雅致。抛却兴致不谈,旅途艰辛又有谁知?就像西藏布达拉宫,那是信徒朝拜的圣地。或者去尼泊尔,那是自由者向往的天堂。去喜马拉雅山脉的脚下,看天上云卷云舒。我想去北京,去我国的腹地,像古人赶考般,赴一段旅程。旅途中,抛却不快,将最美的风景记在心中,时时拂拭,勿使惹尘埃。去北京,是我的一个执念,也是我内心的一个使命。   有一种芳香,淡淡的却是很清香,那是青蒿的味道。一根根笔挺的、不太引人注目的植物就那样端坐在杂草中。若不是有心人,其踪迹也会难以寻觅。可实际上,一个孱弱瘦小的身体,却擎举起了一个伟大的灵魂。青蒿的使命是让全世界的人摆脱虐疾的困扰,回归宁静安康的生活。他们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使者,携一份良方,洒向世界。青蒿素成功提取的背后,凝聚着的是屠呦呦先生无数的心血。她在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古籍之后,才得此良方。我们常说,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地去弘扬我们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不断传承、创新,让我们的中医药事业焕发出无限活力。拾级而上,寻一块清雅之地。雅,即是能让人内心清净的地方。一块恣意生长着的、满是绿色的药园便是一个好去处。去识植物的种属、去触木芙蓉的枝叶,去嗅清新的气味,那时,似乎整个人儿都轻盈起来了,思绪已飘向了天边。北宋林逋好山水,恣意于山林之间,梅妻鹤子般沉醉其中。而我,已然如此。醉心于其间,与天地浑然一体是我的片刻归宿。   有一种情怀从古至今、历久弥新,那是为人师者与学生间的传承,在医学院校更是如此。小学语文书上《鸟的天堂》一文说到,有一个地方是鸟的绝佳去处。鸟巢安于树上,树大而稳,雏鸟可栖息,而榕树便是一个安乐窝。榕树虽只有一支主干,却奇粗无比,需要多人合力才能将其围成一个圈。而后开枝散叶,分支众多,其树冠似一穹窿,可遮蔽天空。其根绵延千里,深植大地。从树冠到树根,独木也成了林。这便好像是一条脉络,清晰且不断纵贯,连接了上与下,承前启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穿上一袭白大褂,为人师者,亲手教授。我至今记得第一次手指搭在桡动脉上的温度,我能清晰感受到脉搏在有力跳动;我看过指尖根根清明、不蔓不枝的末梢循环,那是我的身体在向我发出健康的信号;我听过心脏“噗通噗通”跳动的声音,那是一场绝美的听觉盛宴。当然,我尤为期待毕业典礼上校长亲手为我拨穗的那一刻,因为那预示着我即将带着母校给予我的一切去世界闯荡。高粱红了,麦子也该熟了,一茬茬地收割,又是一茬茬地抽穗!我始终在骄傲又倔强地生长着!   四季更迭,万物轮回。看似不变,实则也在慢慢变化着。只不过,我们行走的脚步太快了,错过了很多瞬间。   国家发展了,中国人的腰包鼓了。有人说,中国人忘本了,不懂得勤俭持家了。可怎会如此?我们忘不了祖辈们的辛勤耕耘,忘不了一颗颗滚烫的爱国之心。前人倾其所有、继往开来,我们必将拼尽全力、前赴后继,让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中华民族以蓬勃之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 针灸寓深情

    针灸寓深情——评《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前几天在一位叔叔家里做客时,偶然间看到他家的书橱里放着一本《贺普仁针灸传心录》,翻开几页便很有兴趣,遂借回家中仔细阅读,于是感受到了针灸的无限魅力——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也。一针一得,展现的是国医大师贺普仁老先生仁心济世的伟大情怀,让人动容……   贺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六十多年,曾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在世时,用毕生的心血钻研针灸,创立了分调合施的“三通法”,为针灸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上篇中,字里行间无不寓含着贺普仁在针灸上的严谨的学术思想,他提出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条合施,治神在实”的核心学说。三通法分别是指以毫针为代表的微通法,以火针为代表的温通法,以三棱针为代表的强通法,而这个针法体系在当今可适用于不同的病症,都发挥着良好的疗效。在下篇中,介绍了一些医功修炼的概述和方法及老先生对气功等的一些心得体会。   他以三通理论、快速无痛针刺手法、火针技术,并将武术、气功融于针灸,疗效卓著,有“天下第一针”美誉;他使失明孩子有了视觉,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使帕金森病患者能站起来去旅游;他拓展应用了几近失传的火针疗法,将针灸治病的病种扩大到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各疾病领域,擅治疑难杂症……   而三通法中的火针疗法是针灸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时代曾主要用于治疗痹症、寒症、筋骨病。虽然也代有发展,但一直未广泛应用,尤其是到了清朝,道光皇帝认为针灸疗法治病赤身露体,很不雅,便下令在太医院废除针灸疗法,将针灸医生赶出太医院。火针疗法也一度散落民间,几近失传。 贺普仁搜集整理古文献,摸索运用临床,并且改进了针具,认为其疗效显著快速是因为增强了人体的正气尤其是阳气的作用,这是一般毫针的疏畅气血、通经活络是无法代替的作用,这是他独到的见解。   正是其娴熟的火针运用和全面的三通法,使得治病范围扩大到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尤其是中风、震颤痉挛、妇女外阴白斑、各种疼痛以及疑难杂症等,效果显著。   烧红的钢针肉里扎,不是上刑是治病。   四寸的长针透脚踝,丘虚刺入照海出。   书中有言,贺普仁武术、气功功底深厚,并把医术和八卦掌原理、拳法、内功有机地结合,针灸时腕力强,手指稳,手上有一股巧劲,这样进针就顺畅无阻,力度恰到好处,进针速度极快。八卦和针灸相通,练八卦掌对从事针灸者尤有帮助。   贺普仁曾举过这样的例子:“一个患阑尾炎的病人,疼痛难忍,学生给这位患者在阑尾穴上扎了一针,穴位不错,手法也对,深浅也适宜,但就是止不住痛。我过去稍加捻动,那位患者就舒展了眉头,不一会就睡着了。这可能是内气的作用。”他认为扎火针更需内气,他扎火针是在离患者皮肤一定距离的地方,速度快,患者没有痛感,气、火、针三者同时冲击病灶,故比一般针灸效果更好,很多疑难杂证、危重病人、百药不效者,通过三通疗法及火针手法,大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多年来,贺普仁还为针灸走向世界、为世界接受针灸多次出国讲学,并传道解惑,乐育英才,孜孜不倦,死而后已……   普天同心,仁义为怀,神针妙法,武医丹修,一指回春,这就是国医大师、针灸大家——贺普仁。   读罢全书,思绪颇多,便觉对于初学中医的我而言,中医文化虽博大精深,其实默默流淌于我们身边,流淌在每一剂方药,每一根银针,每一缕艾香里……在以后漫漫学医之路中,我也将潜心学习,悉心求教,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最后想以一句对联结尾,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蒙尘。

  • 传承创新,为人为医

    传承创新,为人为医   十月在诗人眼中是落叶飘飞的美景,在游子眼中是通往故乡的道路,而在我的眼中,它是红色且绽放的时间轴。   我作为一名医学生,在庆祝完祖国母亲的生日后,紧接着也要迎来自己母校的校庆之日。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的大学时光是在安中医度过。对于安中医,我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   在我小时候,我的家长就想让我成为一名医生,我的爸爸对中医也是特别的青睐,我对于中医的学习也是充满了向往。所以在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填上了安徽中医药大学。这是我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有人问,为什么会选择学中医呢?我认为中医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这个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选择中医是明智的。当然中医被很多人所误解,近现代,西医一直占据着我们国家的主要医疗保护行业,毫无疑问,西医有太多的优势。存在即合理。但是我们中医也不差,在某些方面,中医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用处。   明·王守仁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作为安中医的学生,学习四大经典必不可少。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每一部经典著作都蕴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并构成了中医独特且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只有在深刻领悟中医经典的精髓基础上,才能将我们伟大的中医传承好、发展好。当然我们也不能光顾着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跟师临诊也是学好中医的一大途径。我们都知道中医实际上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国许多名老中医在几十年的从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诊疗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而我们中医学生就是要在跟诊的时候学习他们望闻问切的技能与经验。   在安中医校庆到来之际,我们时刻都要秉持着一颗热忱之心。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大家,大医精诚的道理必须牢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当我们学好了医,做好了医者,就做好了人。   安中医教会了我们不仅仅有知识,还有考虑问题的方法。当见到病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当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候该怎么冷静下来。安中医已经走过60年的岁月征程,时间在改变,但是我们学习中医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作为安中医的校训,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我希望陪安中医一路辉煌,只让我一生无憾,而安中医的辉煌,与时光无限延伸。